主页 > 疾病文章 > 痔疮疾病 > 痔疮 >

预防肠癌从肠息肉开始

来源:广州东大肛肠医院 发布时间:2020-12-23 14:07

文章导读:肠息肉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,主要发病部位在结肠、直肠,是指从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,可引发肠道出血,甚至可引发癌变。肠息肉一般分为非腺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两类

 
肠息肉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,主要发病部位在结肠、直肠,是指从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性病变,可引发肠道出血,甚至可引发癌变。肠息肉一般分为非腺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两类。非腺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息肉、增生性息肉等,与肠癌的发病关系不大。而腺瘤性息肉是癌前病变,因此越早切除越好。
 
长了肠息肉会有症状吗?
 
多数肠息肉患者没有任何症状,小的息肉只有肠镜检查时才能够发现。较大的息肉如果表面出现糜烂、溃疡或者脱落,会出现便血、黏液便、腹痛、大便次数增多等症状。因此,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就应立即到医院做肠镜检查。
 
哪类息肉需要治疗?
 
1、直径小于0.5cm的息肉,可以做肠镜时钳除。
 
2、病理证实为腺瘤性息肉的必须切除。
 
3、多发性息肉,可分期分次切除。
 
4、病理及相关检查证实为进展期癌的,建议外科手术治疗。
 
内镜切除是首选
 
经内镜切除是首选方法。内镜治疗息肉损伤小,费用低,安全有效。目前,内镜下治疗肠息肉包括钳夹活检术、高频电切除术、EMR术、ESD术、套扎术、氩离子凝固术等。
 
息肉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
 
息肉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出血、发热、腹痛、穿孔等,其中以迟发性出血最为常见,即做完息肉切除后一段时间才出血。并发症的发生与年龄大小、是否有基础疾病、息肉大小、息肉类型等因素相关。
 
早期治疗预防癌变
 
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,在大肠癌发生的三种途径中,腺瘤-癌途径占50%-70%。肠镜下切除肠息肉在降低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,是预防癌变的主要措施。
 
息肉切除后如何复查
 
肠息肉易复发,一定要定期复查。平时多食用蔬菜水果、生活规律、远离烟酒。根据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(2014年,北京),治愈性切除后6个月和12个月各复查1次肠镜,此后每年复查1次,并行肿瘤标志物和相关影像学检查。 

上一篇:内痔的贫血是怎么造成的有什么危害

下一篇:女性是混合痔的高发人群也是女性的美丽杀手-广州东大医院

相关文章